前言中国配资论坛
抗战时期,宜宾李庄以“同大迁川中国配资论坛,李庄欢迎;一切需要地方供给”的胸怀,接纳了中国营造学社以及同济大学等10余所高校及科研机构,成为与重庆、成都、昆明齐名的抗战文化中心,是中国文化的折射点、民族精神的涵养地,亦是宜宾历史上的“大学城”。1940年至1946年,同济大学理学院在李庄南华官坚持办学,后分为动物学系和植物学系。1951年8月,动物学系、植物学系并入华东师范大学,成为学校生命科学学科的一部分。对于华东师大而言,李庄不仅是学术血脉中的一段珍贵记忆,更是“在苦难中坚守、在传承中创新”的精神象征。重回李庄,既是对历史的致敬,也是对未来的启迪——提醒每一位师大人不忘学术初心、勇担时代使命,在新时代继续书写教育强国、科技兴国的辉煌篇章。
受中共宜宾市委人才和大学城工作局邀请,2025年8月25日至27日,由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团委书记王垚和数学科学学院专职辅导员张文清带队,8名华东师大学子组成的研学团赴四川省宜宾市参加了为期三天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暨“重回李庄·赓续文脉”研学交流活动。此次研学汇聚了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和同济大学等23所知名高校的师生代表。在三天的行程中,华东师大研学团深入探访了宜宾的自然景观、历史遗迹与现代科技产业,完成了一次跨越时空的文化与创新之旅。
展开剩余92%研学团队合影
一
漫步三江口,感受自然奇观;
夜游冠英街,品味人文底蕴。
8月25日,华东师大研学团抵达宜宾市委党校报到。傍晚时分,团队前往作为历史文化街区的冠英古街。这条始建于明代的老街经过修缮改造,既保留了川南传统民居的建筑风格,又融入了现代文创元素。夜晚的冠英古街灯光璀璨,石板路蜿蜒曲折,沿街的茶肆、手工艺品店、地方小吃摊点缀其间,散发出浓厚的地域文化气息。研学团成员漫步其间,身临其境感受这座城市的历史脉络与市井烟火气。
冠英古街夜景
团队成员赵芳琪于“长江之珠”打卡留念
次日上午,团队乘车前往三江口观景台。这里是金沙江与岷江汇流形成长江的起点,宜宾也因此被誉为“万里长江第一城”。站在观景台上,师生们俯瞰三江汇流的壮阔景象,江水因含沙量和流速的不同呈现出清晰的界线,令人叹为观止。大家纷纷拍照记录下这一自然奇观,并围绕长江流域的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展开了热烈讨论。
三江口景观
二
探秘五粮液,感悟匠心传承;
走进现代化,领略科技赋能。
在领略了自然奇观后,师生们前往享誉中外的五粮液集团进行参观学习。作为中国白酒产业的龙头企业,五粮液不仅是宜宾的城市名片,更是中国传统酿造工艺与现代工业文明完美结合的典范。
在五粮液酒史馆,研学团深入了解了中国白酒的起源、发展和五粮液独特的酿造文化。从“长发升”古窖池到“陈氏秘方”,从传统“泥窖固态发酵”工艺到现代化的质量管理体系,大家深切感受到一杯美酒背后所蕴含的悠久历史、匠心传承与科技赋能。
研学团参观五粮液酒史馆
随后,团队来到五粮液集团鹏程广场,宏伟的酒瓶楼建筑和规模宏大的厂区规划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此次参访让大家对宜宾作为“中国酒都”的产业根基和文化底蕴有了更立体的认识,也为理解地方特色产业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鲜活案例。
研学团于五粮液集团鹏程广场合影留念
三
走进李庄古镇,重温抗战岁月;
探访文化旧址,赓续学术精神。
8月26日下午,团队前往李庄古镇——一座被誉为“中国文化的折射点,民族精神的涵养地”的历史名镇。抗战时期,李庄人民以广阔的胸襟发出“同大迁川、李庄欢迎,一切需要、地方供给”十六字电文,曾接纳同济大学、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中国营造学社等10余家文教科研机构迁驻,成为延续中华文脉的重要据点。
师生们首先参观了中国李庄文化抗战博物馆。馆内通过大量实物、图片和影像资料,生动再现了抗战时期学者们在艰苦环境中坚持学术研究的感人事迹,也让研学团成员们知晓了李庄这座古镇、宜宾这座城市与华东师大的历史渊源。1940年至1946年,同济大学理学院在李庄南华宫坚持办学长达6年,理学院后分为动物学系和植物学系,1951年8月,动物学系、植物学系并入华东师范大学,成为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一部分。
来自数学科学学院的2024级硕士研究生王元锐是土生土长的宜宾人,他感叹道:“走在李庄古镇,仿佛能触摸到历史留下的痕迹——那些与各大高校紧密相连的往事,让我沉浸其中,真切感受到李庄所承载的深厚文化底蕴。衷心祝愿我的家乡宜宾未来能够发展得越来越好,走出一条独具特色、充满活力的繁荣之路。”
研学团于中国李庄文化抗战博物馆合影留念
部分研学高校大合影
随后,团队依次走访了东岳庙、张家祠、羊街(祖师殿)、慧光寺等历史建筑,这些场所曾是同济大学工学院、法学院和医学院等机构的办公和教学地点,以及核心文物的临时存放场所。在参观中国营造学社旧址时,研学团成员深入了解了梁思成、林徽因等学者在此从事建筑研究的历史,对他们在中国建筑史与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出的贡献表示由衷敬佩。
研学团于中国营造学社旧址合影留念
傍晚,研学团漫步至月亮田景区欣赏夜景。现代光影技术与传统建筑巧妙结合,营造出如梦似幻的氛围。成员们纷纷表示,这种古今交融的体验让人深刻感受到历史不是静止的过去,而是可以与当代对话的活态传承。
李庄古镇月亮田景色
李庄古镇夜景
四
走进光伏基地,观摩智造速度;
探访电池工厂,解码绿色能源。
26日至27日的行程聚焦于宜宾的现代科技与产业发展。团队首先驱车前往高新区,参观了专注于高端光伏产品研发与制造的英发德耀公司。在宽敞明亮的现代化车间里,师生们观摩了高度自动化的生产线,了解了从硅片到电池片再到组件的完整制造流程。企业负责人详细介绍了公司在N型TOPCon等先进电池技术领域的布局与突破,让大家对宜宾在打造“光伏产业高地”方面的战略眼光和落地速度有了深刻印象,切身感受到了“中国智造”的速度与精度。
研学团于高新区英发德耀合影留念
随后,团队前往四川时代新能源基地。作为全球最大的动力电池生产基地之一,这里展现了宜宾在绿色能源领域的核心优势。师生们透过参观走廊,俯瞰了繁忙而有序的智能化产线,深入了解了动力电池的生产流程、技术优势和市场前景,对宜宾打造“动力电池之都”的战略布局有了直观而震撼的认识。
研学团成员张越聆听讲解
研学团成员赵芳琪(左)、杨嘉敏(右)参观学习
部分研学高校于四川时代大合影
五
参访院士工作站,启迪科研梦想;
走进创新中心,展望智慧未来。
离开四川时代,团队前往欧阳明高院士工作站。欧阳明高院士作为我国新能源汽车领域的顶尖专家,其工作站致力于电池安全、储能技术等前沿研究。师生们与工作站的研究人员进行了面对面交流,探讨了新能源技术的最新发展趋势、产学研融合模式以及未来的人才需求方向,激发了成员们对前沿科技研究的浓厚兴趣。
研学团于欧阳明高院士工作站合影留念
接下来的参访进一步拓宽了研学团成员们的视野。团队依次走访了渝昆高铁宜宾站前竹颂生态城E·PARK公园、新经济科创产业基地和智能网联汽车宜宾创新中心。这些项目集中展示了宜宾在绿色生态建筑、科创企业孵化、智慧交通应用等领域的创新实践。韩行是来自马克思主义学院的2024级硕士研究生,这是她第一次来到宜宾。在参访高新企业的过程中,她由衷地称赞道:“最令人难忘的是,三江新区智慧发展、产业升级,展现出一座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活力新城。宜宾未来可期!”
部分研学高校于E·PARK公园大合影
研学团成员于智能网联汽车宜宾创新中心聆听讲解
六
齐聚推介会,共话宜宾发展;
发布需求榜,广纳天下英才。
27日下午,研学团全体师生参加了在宜宾市商务中心举行的“重回李庄·赓续文脉”研学交流暨招才引智推介会。宜宾市各相关负责人介绍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人才政策,各校在宜校友分享宜宾的山水人文、美景美食、市情市貌以及未来发展,各高校研学师生代表踊跃发言,分享研学心得。
研学团成员童杨帅(左)、王元锐(中)、
刘帅(右)认真聆听宣讲
此外,推介会上发布了宜宾2025年秋期招才引智人才需求清单,精选来自宜宾市属国有企业、民营头部企业和产业集聚关联企业、在宜高校和科研平台等企业和单位,力证宜宾不仅仅是让人流连忘返的“诗与远方”,更是值得扎根奋斗的“现实热土”。
总结与展望:
一次跨越时空的启迪之旅
在为期三天的宜宾研学之旅中,华东师大研学团循着长江文脉,穿梭于历史与现代之间,深切感受到宜宾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蓬勃的创新活力。从李庄的抗战学术精神到五粮液的匠心传承,从光伏产业的“中国智造”到动力电池的绿色革命,每一处参访都让成员们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有了更生动的认知。
此次活动不仅搭建了校地融合、招才引智的桥梁,更在每一位华东师大学子的心中埋下了传承文化、投身创新的种子。大家带着对宜宾的深厚印象和美好祝愿踏上归程,也期待更多华东师大学子能走进宜宾,在这片“万事皆宜,天下为宾”的宜宾城土地上,贡献属于自己的青春力量。
来源 | 华东师大选调之声
前言抗战时期,宜宾李庄以“同大迁川,李庄欢迎;一切需要地方供给”的胸怀,接纳了中国营造学社以及同济大学等10余
发布于:北京市海通富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